工業產品外觀設計中為什么很難發現問題?主要有五個來源:行為主義教育方法,模仿式學習方法,知識絕對價值觀,脫離實踐的價值觀,片面理解習慣傳統的價值觀。
經過進一步實驗調查和思考,又發現了下列原因。
第一、“不可能設計出從沒見過的東西”,這一錯誤信念壓抑了創新能力。
從小在家里,幾乎處處要聽大人的話。在長期生活學習中,每天反復的行為方式多是聽課、讀書,按老師說的去干,按書上講的干,形成了“照著干”的行為習慣,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往往只是翻書、或問老師,形成了“照貓畫虎”的模仿思維和行為方式,久而久之就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畢業后把這種思維方式帶到企業和公司,也造成產品設計、工藝方法和管理方法是靠模仿。那么是誰在一代一帶傳播這種行為方式呢?不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許多家庭、同事朋友、媒體都在傳播這種行為方式,但是,傳播模仿行為方式最主要的場所是學校。
第二、在現代,如果缺乏“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就難以發現設計問題。
首先,在大學的各種工程設計課程中,反復強調的是機器、電子的設計原理,這些知識基本都是經典。把這種設計原理一代一代向下傳,其中可能潛在地傳授了“存在的技術就是合理的,不必質疑”價值觀,這造成“技術為本”或“機器為本”的價值觀。其次,應當“學習”什么?以人為本的觀點認為:機器設計應當適應人,應當改進機器的人機界面,從而減少操作學習。“以機器為本”的觀點認為:機器無法改變,人必須學習機器的操作。
第三、設計指導思想、產品的使用經驗對發現問題的多少起直接作用。
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產品都存在產品設計問題,是否他們能夠發現身邊這些東西的設計問題?如果缺乏正確的設計思想,就很難發現其中的設計問題。為了啟發學生認識這一問題,例如刷墻用的刷子、印泥盒、銀行的密碼輸入器、火警報警器面板等等,問學生這個產品存在什么設計問題。學生幾乎無人能夠發現設計問題。這表明:發現設計問題的能力直接受設計指導思想作用。一年級新生普遍反映:“不知道怎么去發現設計問題”。
創新設計有許多思想,從是否有利與操作使用方面去發現問題,并要求每個學生自己任意選擇產品,提出其問題,進行改進,提出新的概念產品。多數學生在兩周內都發現了一個或兩個產品的設計問題,并提出了新的概念產品。
當前我國工業設計仍然處于萌芽階段,缺乏社會性的專業配套。暫且不分析企業對工業設計的認識問題,如果他能夠設計出幾個新產品,難道企業會認為他沒用?如果他們只會畫畫,搞不了新產品設計,那么就可能讓他改行去辦黑板報,有些企業對工業設計的認識恰恰如此,這可能正是我們有些工業設計專業教學計劃引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