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工業設計本身沒什么問題,可以說欣欣向榮,經濟轉行也將促使設計對產品提升競爭力的作用顯著,良好的大行情和大背景讓設計的發展有了優質的土壤和氣候,設計企業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然而行業本身卻沒有外表的光鮮,據對行業的了解,大部分企業不分規模基本存在兩個問題:
首先人才的缺失造成設計能力上不去,從而沒有足夠的資金培養很強的設計師,無法完成能產生很高附加價值的設計。
通過國內外畢業設計展我們能發現,國外的工業設計畢業生具備了很強的造型能力和手繪能力,他們對像汽車這樣高難度的產品的設計都有很強的成熟度,復雜曲面、形體穿插、表面噴涂都能達到一個相當的高度。
相比而言,國內的許多設計師干了一兩年后還停留在拉伸切除的水平,設計基本靠抄,方案基本靠蒙,對比一下簡直弱爆了。
根源還要歸根于專業教育的問題,很多的應屆生,沒有幾個知道商業設計是干什么的,根本沒有意識產品如果加工不出來或者銷售不出去的嚴重性,不了解需求、不考察市場的情況下想當然的做人機想創意。
學校里灌輸的理念和要求也是出很炫的效果圖,而把手繪這個設計師思考和語言的工具給拋棄了,做了專業設計才會發現,不會畫圖怎么做造型,怎么調細節,就算考試都要給張草稿紙,更何況要做一個從無到有的產品。
國內優秀的設計師和潛力設計師也不少,但受于中國的國情,一般都會在器胚的時候就會停止了奮斗,選擇了高薪舒適但是對發展毫無幫助甚至毫不相關的崗位,短視行為很大程度由中國浮躁、攀比、無信仰的大環境所造成。
而國外的設計師因為健康的價值觀加上自身充足的能力一畢業就能拿到很高的薪水,一輩子可能就專注一個行業。
其二是業務困局,設計公司憑借品牌宣傳和規模分為三六九等,但是設計實力卻沒有本質區別(要知道設計師是流動的,小規模的設計公司會有一些很強的設計師,大型的設計公司由于規模和成本考慮也會有很多一般設計師和實習生。
另外設計公司宣傳的案例和獎項不代表現在的水平,有個例子,一家設計公司,名字就不說了,就是因為當年來了個牛掰的設計師名聲大噪,在這個設計師離職之幾年后,企業都轉賣了,只剩下一堆實習生,但還是憑借網站上不錯的案例吸引著大量的客戶前去咨詢、合作。
正因為這樣,設計報價渾水一灘,我們在談項目的時候老有客戶這么問到,你看某某某設計公司(規模很大,得獎很多)他們才報了這么多,你們報價太高了,殊不知他們很可能是一個主力帶一堆實習生在做而我們是設計總監帶著主力在做,等到通過廉價的設計費選擇大型設計公司做完設計失望之后,這個客戶對設計費和對中國設計的預期又大大下降了。行業的惡性循環從價格的惡性競爭所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