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問,其目的是為人服務,找準人群的痛點和需求,設計出解決該問題/滿足該需求的產品,其內核,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偏重“How to solve、how to use、how it look”,也就是一個產品從無到有的誕生。
而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的則是“How it work”,更多的是關注于產品誕生之后如何落地實現功能。當然,工業設計師需要了解部分科技、機械、工程相關的知識,目的是了解原理方便設計與溝通,遠不及機械工程專業了解的那樣深入透徹。
由此可知,工業設計雖然與科技和機械息息相關,但是縱向的深入性卻不在此,而在于產品與人、環境之間的關聯與影響,以及產品自身的造型/結構/cmf(顏色、材質、處理工藝)/細節的把握與美感。當然,工業設計離不開大批量生產與市場,也自然自帶商業屬性,生產與成本也自然是“戴著腳鐐跳舞的設計師”腳鐐的重要一環。
所以從這個維度來看,工業設計的審美核心可以理解為:能夠對應用戶需求,在可承受的成本范圍內,將功能與造型、結構、cmf、細節等完美融合,呈現出用戶易用且喜用的產品。當然,在工業設計的一個分支——概念設計領域,由于不用考慮實體的生產,其對于“工業設計審美“的表達更加純粹,因此也是深受工業設計師歡迎的表達方向。
此外,提到好的設計,不得不提到上世紀杰出的工業設計先驅設計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曾提出好的設計十個原則:優秀的設計應該是創新的、美的、使產品易被讀懂的、讓產品更加實用的、不唐突的、誠實的、經得起歲月考驗的、周到的,細節的、關懷環境的、以及簡潔的。
產品的實用性是產品美感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精湛的產品細節、產品對人產生的影響、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等等以上其他原則特質也都促成了工業設計審美比較完整的內核。Apple的設計一直被Dieter Rams視作完美契合好設計十原則的產品。
因此,在功能主義的背景下,如若產品的設計過分追求以造型為主的,看似具備“美感”外形,實則忽略了人的需求和使用體驗,則不能稱之為符合工業設計審美的設計。既是解決問題,那么工業設計的設計準則首要便是功能方面的定義,功能對應著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也有著不同的層級。這又與唐納德諾曼提到的情感化設計相關,基本的功能需求滿足了使用的“可用性”、進而從人的行為、習慣角度與產品的交互層面探討設計的“易用性”,最終更加深入滿足用戶的情感及心理需求。
而從情感化設計這一維度,讓功能至上的工業設計的審美又有了新的內涵。在Donald Norman的理論中,設計的幾個層次被劃分為“Visceral本能層”“Behavioral行為層”、以及“Reflective反思層”。